最近幾個月在倫敦Tate Modern(泰特現代美術館)最大的展覽,無非就是《Picasso 1932- Love, Fame,Tragedy》了,不僅因為是大名鼎鼎的藝術家畢卡索的吸引力,更因為它的規模,使得它同時也是倫敦2018年眾多展覽中備受矚目的大展之一。
關於畢卡索展覽的不負責介紹
The world today doesn't make sense, so why should I paint pictures that do?
為什麼是1932?
展覽內容介紹
(以下開始介紹本次展覽部分內容,若不想有爆雷的感覺請跳過;不過也僅為重點式簡介,可以作為看展前的預習,請各位自行斟酌)
前半年,畢卡索的作品大多是以工作室的抽象肖像畫為主,走遍一圈可以發現,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都是扶手椅、閱讀及享受音樂的女子,而想像中的主角都是瑪莉・泰萊斯。其中最經典的就是《夢》(The Dream),也就是本次特展的代表作品。睡眠、夢境都是超現實主義的重要元素,而在這幅作品中,不僅僅是透露出畢卡索對於瑪莉・泰萊斯外部型態象徵(圓潤、安心),也代表著在女主角夢境中,對於他們兩人愛與性的慾望。




展區總共分為10個展廳(主題),如剛才所說的,依照時間軸來排序。展覽首先從1931的聖誕節說起。當時畢卡索連結法國大革命背景下——1793年雅克-路易・大衛(Jacques-Louis David)的《馬拉之死》(The Death of Marat)以及刺殺馬拉的史實,創作出《持劍的女人》(La femme au stylet)這幅作品。
表面上看起來是馬拉被刺的情節,畢卡索還在浴缸立面畫上了法國國旗,其實這個有著尖牙與怪物般形體的持劍女人,就是妻子奧爾加的反射,因為據說當時因為先生外遇和身體不適,已經精神幾近崩潰的奧爾加經常威脅要畢卡索的性命。
在知名的作品《裸女、綠葉與半身像》(Nude, green Leaves and Bust)中,女主角當然也是他的情人瑪莉・泰萊斯與其石膏像,明顯具有她的外型特徵:短髮、大眼與大鼻子,除了加入傳統古典藝術的靜物(蘋果),也可以看到經常出現在他作品中,他的畫室裡的植物曼綠絨。另一幅名作則是《鏡前的女孩》(Girl before a mirror),站在鏡子前的瑪莉・泰萊斯,身上的橫紋象徵骨骼,而身體由幾何圖形構成,從這兩幅畫都可以看到畢卡索想要表現大膽、飽和的色彩,來跟馬諦斯較勁。


畢卡索都吃什麼?
Starter 前菜




Mains 主餐
Tate Modern選了1932這一年為畢卡索做特展,而同時也是Tate第一次做的畢卡索“個”展,從世界各地搜羅超過100幅展品,由英國Tate Modern和法國畢卡索美術館(Musée national Picasso-Paris)的策展人聯手規劃,除了好看的還有好吃的,下一次要有這樣的機會,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!展期到9月9日,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先訂票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