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瑪麗非彼瑪麗:蘇格蘭的瑪麗女王
瑪麗一世(Mary I)全名為瑪麗·斯圖亞特(Mary Stuart),也被稱作蘇格蘭人的女王瑪麗(Mary, Queen of Scots),於1542至1567年間統治蘇格蘭。雖然在位時間並不長,但她可以說是蘇格蘭皇家史上最知名的代表人物,一生相當戲劇化,同時充滿悲劇與浪漫色彩。
身為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五世(James V)的婚生子女,父親去世後,只有六天大的瑪麗就繼承了王位,隔年在蘇格蘭的斯特靈城堡(Stirling Castle)禮拜堂加冕為蘇格蘭君王。因為女王年紀非常小,使得這場加冕儀式在歐洲非常熱門,許多國家紛紛派遣使臣參加。
當時的蘇格蘭雖有自己的君主,但與英格蘭之間仍然處於不對等且競爭的關係。兩國在瑪麗加冕後便簽訂了格林威治條約(Treaty of Greenwich )。條約的目的表面上是為了維護兩國之間的和平,但事實上卻暴露著英格蘭的亨利八世( Henry VIII)想統一兩國的野心。
不平等的婚約與「粗暴求婚」
根據條約內容,瑪麗將在10歲時與英格蘭的愛德華(也就是英格蘭亨利的兒子,伊莉莎白女王的弟弟)結婚,而他們的繼承人將同時繼承兩國的王位,表面上看起來很公平,但對蘇格蘭來說其實是不平等條約;亨利八世擔心蘇格蘭境內的起義,也想破壞長久以來蘇格蘭與法國的傳統聯盟,因此想提早履行條約內容,蘇格蘭當然不同意,於是條約簽訂不到一年,蘇格蘭議會就不認帳,退回條約。
被放鴿子的亨利八世,憤而用軍事攻擊的方式強迫瑪麗履行合約,與英格蘭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戰爭衝突,也是歷史上有名的「粗暴求婚」(Rough Wooing)事件。戰事期間英軍不斷想俘虜瑪麗,但幸好女王被她的母親瑪麗・德・吉斯(Marie de Guise)藏在史特靈城堡的密室中,而來自法蘭西的瑪麗・德・吉斯更同時寫信向法蘭西求助。
在法國長大的蘇格蘭女王
當法軍抵達,蘇格蘭便改與法國簽署婚約,讓瑪麗女王與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(François II)成婚。
瑪麗五歲時,搭上了前往法蘭西的船,並且在那裡度過童年。年紀還相當小的瑪麗,身邊有自己的小朝廷陪伴:兩位大臣(同父義母的的兄弟)、「四瑪麗」(四位和她童年,且都叫瑪麗的女孩子,分別來自蘇格蘭的四個貴族)。
16歲時,瑪麗終於正式嫁給王太子佛朗索瓦,隔年弗朗索瓦登上法蘭西王位,瑪麗也成為法蘭西王后;但不過短短一年,佛朗索瓦便過世了。
當佛朗索瓦過世,瑪麗不再是法蘭西皇后,一直以來將瑪麗視為眼中釘的伊莉莎白便這開始有動作了,希望趁此時機徹底切斷蘇格蘭和法蘭西的關係。
伊莉莎白的眼中釘
為什麼瑪麗是伊莉莎白的眼中釘呢?
第一,不少人認為瑪麗才是英國真正的繼承者。當時英國宗教改革,改信新教,不再受羅馬教廷約束,因此天主教的瑪麗在教皇眼中,正統性大過信奉新教的伊莉莎白一世,瑪麗與丈夫這兩個天主教君主也受到教皇大力支持。除此之外,英國國內仍有許多宗教衝突,並且瑪麗在血緣上也有繼承王位的資格(瑪麗的祖母是亨利八世的姊姊),因此對伊莉莎白一世威脅非常大。
第二,瑪麗的婚姻狀況優於伊莉莎白一世。眾所周知伊莉莎白一世是處女女王,終身未婚,當時沒有子嗣的她,造成英國上下的不滿與擔憂。如果瑪麗誕下子嗣,更坐實了繼承地位。年輕、血統合理的瑪麗,因為這些原因,自然而然被伊莉莎白視為眼中釘。
兩次失敗的婚姻,再次打擊她的人生




佛朗索瓦去世不久,在蘇格蘭攝政的瑪麗母親也去世後,英國抓緊時機,希望蘇格蘭能簽署新條約,條約載明法國必須從蘇格蘭撤軍,並且承認伊莉莎白是唯一女王,這樣的要求,瑪麗當然不願意,決定回到故鄉坐鎮。
離鄉許多年,也從沒真正坐在蘇格蘭王位上的瑪麗,終於法國回到蘇格蘭,住進愛丁堡的荷里路宮(Holyrood Palace)。當時的蘇格蘭相比法國較未開化,言語粗鄙,在法國花花世界中長大的瑪麗非常不適應,且當時在蘇格蘭新教徒貴族坐大,大多擁護伊莉莎白,這些都讓瑪麗更想重振蘇格蘭皇室。
為了鞏固皇室地位,瑪麗在政治考量上再婚,嫁給了同時有英格蘭和蘇格蘭的皇室血統的達恩利勳爵(Henry Stuart, Lord Darnley)。兩人婚後關係不佳,受到各種挑撥,達恩利更是突襲殺死瑪麗的私人秘書大衛,瑪麗在生下了兒子後,與達恩利正式決裂分居。
後來達恩利居住的別墅發生了一場爆炸,而他卻被發現在被勒死在別墅之外,因此有人說他是被女王親信謀殺(或是女王授意)。再次守寡的瑪麗,不久之後便與親信伯思維爾伯爵(4th Earl of Bothwell)結婚。當時的伯爵其實已婚,但仍收買神父,宣告前一段婚姻無效後與瑪麗再婚。
無論是第二任丈夫的死,或是與第三任丈夫的婚姻,都讓貴族與人民覺得瑪麗不貞而更加討厭她,也有不少人認為達恩利是他們兩個謀殺的,轉而加入反叛陣營。
從蘇格蘭的女王,到英格蘭的階下囚


瑪麗在貴族、人民的反叛中被囚禁,兒子也被帶走,並被立為國王。在失去貴族與身邊的軍隊支持,無計可施之下,她決定偷偷地逃到英格蘭,投靠親戚伊莉莎白女王。
不過事實證明,瑪麗的希望只是一廂情願,抵達英格蘭後,伊莉莎白與法院決定就達恩利的死質詢瑪麗,法院聲稱找到瑪麗的首飾盒,裡面藏有許多她和第三任丈夫密謀的信件,根據這個關鍵證據,瑪麗被正式定罪(不過後世都質疑這個證據的真實性,認為是當時法庭為了迎合女王假造的),就此被英格蘭囚禁。
囚禁的18年間,瑪麗曾數次提出想回到蘇格蘭和兒子詹姆士六世(James VI of Scotland)共同治理國家,再也不會打擾英格蘭;原本伊莉莎白也曾考慮過此提議,打算放瑪麗回國,但沒想到篤信新教的詹姆士卻拒絕,不希望母親的歸來造成更多宗教紛爭。被囚禁的瑪麗「據說」參與了許多幫助天主教奪權以及推翻伊莉莎白的計畫(事實上一個在國外,身邊沒有親信的階下囚,到底要如何參與行動?),最後,她因企圖刺殺伊莉莎白的罪行而被處以死刑。
女王的謝幕,以及英格蘭與蘇格蘭對決的最後結果!
瑪麗被處死當天,身穿著一身鮮紅色衣服,以此表明自己是一個天主教殉教者。據說當天劊子手喝醉之後,砍了好幾次才把瑪麗的頭砍下來;當第一刀砍下,瑪麗甚至她不耐煩地說:「劊子手,快做完你該做的事!」。處刑結束,當瑪麗的頭顱被拿起示眾,一頂假髮掉落下來,在場的人才發現她真實的頭髮已經全白,當時的瑪麗其實才46歲,可見十多年的囚禁生活帶給她的苦悶。
瑪麗以君王葬禮被埋葬在北安普頓郡的彼得鎮大教堂。你可能會想:為什麼詹姆士六世都不抗議呢?這是因為她死後,英格蘭每年都給蘇格蘭5千英鎊的撫恤金,加上他也一直懷疑媽媽就是殺了爸爸的兇手,加上自己也可能在未來成為兩國之主,所以就當作沒這回事。
英格蘭的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,死後無子嗣可繼承皇位,於是在1603年,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(瑪麗的兒子)繼承英格蘭王位,從蘇格蘭遷居至倫敦,並改稱為詹姆士一世(James I of England),兩個君主制的國家,成為一個聯邦國家。上位後的詹姆士一世也將母親的遺體遷葬到西敏寺中,諷刺的是,生前對決的兩人,死後墓穴距離只有9公尺。
你也在聽Podcast嗎?歡迎來聽聽我們講瑪麗的故事: